一、硅片 CMP 运动学模型构建
典型的大尺寸硅片 CMP 系统由抛光头、承载抛光垫的工作台和抛光液供给系统构成。抛光时,抛光头带动硅片以一定压力压在旋转的抛光垫上,抛光液中的磨粒与硅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,随后通过机械作用去除反应产物,实现平坦化。

为简化研究,假定磨粒均匀嵌入抛光垫并随其运动。设定抛光垫半径为R,硅片半径为r,二者中心距为e ,转速分别为n1、n2 ,角速度为w1、w2 (逆时针转向为正)。抛光头摆臂长为L ,摆动周期为T ,摆幅为A/2 ,摆动中心为O3 。建立固定坐标系XO2Y ,原点位于摆幅中点,硅片中心初始与O2重合。依据几何关系,可得磨粒与硅片开始接触时的起始转角\(\theta_{i0}\) 计算公式。

磨粒在抛光垫上的运动方程可描述其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变化;在不考虑抛光头摆动时,磨粒在硅片上的运动轨迹方程反映了接触点的旋转情况;考虑抛光头摆动时,通过坐标变换得到磨粒在硅片上的运动轨迹方程,全面涵盖了各运动参数对磨粒轨迹的影响。
二、磨粒运动轨迹分析
2.1 单颗磨粒运动轨迹分析
以直径 300mm 硅片为例,设定e = 240mm ,L = 600mm ,A = 100mm ,T = 6s,研究不同转速比β=n1/n2下单颗磨粒运动轨迹。
轨迹长度与转速比关系
当硅片与抛光垫转向相同时,β=2是临界值,此时磨粒轨迹最短。β<2 时,磨粒轨迹长度随β增大而大幅缩短;β>2 时,轨迹长度缓慢增加,β趋于无穷大时接近磨粒随抛光垫运动轨迹长度。转向相反时,磨粒轨迹长度随β增加单调减小,且β<2时变化幅度较大。 转速对材料去除率影响
转向相同时,β> 2 ,增大n1 ,磨粒轨迹长度和单位时间通过硅片的磨粒数量均增加,材料去除率上升;β< 2,n1增大使磨粒数量增加但轨迹长度减少,材料去除率变化需综合考量两者影响。转向相反时同理。n2变化仅影响磨粒轨迹长度,可依据β变化分析其对材料去除率的作用,n1 对材料去除率影响更为复杂。 转向对轨迹长度影响
同等条件下,转向相反时磨粒在硅片表面的轨迹长度大于转向相同时的情况。 相同转速比下转速值影响
在相同β下,n1 、n2 越大,磨粒在硅片表面的轨迹长度越长。 抛光头摆动参数影响
摆动周期T 存在临界值T0 ,此时磨粒轨迹长度最短。T>T0时,轨迹长度随T 增大缓慢增加;T<T0 时,轨迹长度增大。摆幅A 增大,磨粒轨迹长度稍有减少但影响不显著;摆长L 对磨粒轨迹长度影响较小。

2.2 多磨粒运动轨迹分析
以Ri 从 90mm 到 390mm △Ri=5mm为增量进行仿真(共 60 颗磨粒),分析不同β下多磨粒运动轨迹。
转速大小对轨迹分布均匀性影响
转向相同时,β≥1磨粒轨迹均匀分布;β< 1,随β减小,轨迹长度增大、曲率半径变小,轨迹重叠从硅片边缘向中心扩展,表面轨迹分布非均匀性面积增大。转向相反时,β > 2轨迹均匀分布;β≤2,非均匀性面积随β减小而增大。 转速方向对轨迹分布均匀性影响
在β= 2和β= 1时,转向相同磨粒轨迹分布均匀,转向相反则出现明显重叠,非均匀性增大。在β=1/2 时,转向相同的重叠区域小于转向相反情况。 抛光头摆动参数对轨迹分布均匀性影响
仿真显示,正常情况下A 和L 对磨粒轨迹分布非均匀性影响较小。转速较低时,T 较小易出现非均匀分布;转速较大时,T 较小也不会出现非均匀性。A 较小时,T 很小时会出现非均匀分布,说明T 对磨粒轨迹分布非均匀性影响较大。

2.3 CMP 设备参数综合确定
综合单颗和多磨粒运动轨迹分析,为提高材料去除率和改善表面均匀性,优先考虑磨粒分布均匀性,应取n1≥n2且转向相同;再考虑磨粒轨迹长度,n1=n2为较优选择,这与相关实验结果相符,也解释了现有 CMP 设备设计特点,进一步揭示 CMP 材料去除机理。在综合考虑材料去除率和非均匀性时,可选择较大的T 值 ,A 与L 根据设备实际情况确定,但要避免在低转速下选择较大的A 和过小的T 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