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先进的薄膜制备技术领域,溅射镀膜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着重要地位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靶中毒现象却如同一个隐形的“敌人”,时刻影响着镀膜的质量和效率。
一、什么是靶中毒?
在溅射镀膜时,尤其是反应溅射过程中,当活性反应气体粒子与靶材表面原子碰撞并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的化合物在靶材表面不断积累且难以被溅射去除,就会导致靶材的溅射特性发生改变,这种现象被称为靶中毒。比如,在利用金属靶材进行反应溅射制备金属氧化物薄膜时,若通入过量的氧气,金属靶材表面会逐渐被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层。
二、靶中毒的影响
1. 对溅射速率的冲击
一般来说,金属化合物的溅射速率要低于金属的溅射速率。一旦靶中毒,靶材表面被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覆盖,溅射速率会显著降低。这就意味着镀膜的效率大打折扣,不仅延长了镀膜的时间,还增加了生产成本。
2. 对镀膜质量的考验
靶中毒可能会使薄膜的成分、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。薄膜的纯度可能会因靶材表面的化合物混入而降低;薄膜的结构也可能变得不均匀,进而影响其光学、电学、机械等性能。
3. 对设备的潜在危害
由于靶材表面形成的绝缘化合物层会阻碍电流传导,导致正离子在靶材表面堆积,容易产生冷场致弧光放电,即“打弧”现象。这种放电现象会对靶材和设备造成损害,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。
三、靶中毒的引发原因
1. 反应气体比例失调
这是导致靶中毒的主要原因。如果反应气体(如氧气、氮气等)通入量过多,超出与靶材反应的合理范围,化合物的生成速率就会大于被剥离的速率,从而使化合物在靶材表面持续积累,引发靶中毒。
2. 溅射功率和气压设置不当
溅射功率过低或气压过高,都可能导致靶材表面的反应产物不能及时被溅射去除,增加靶中毒的风险。
3. 靶材本身的特性
不同的靶材对反应气体的敏感性不同。一些容易与反应气体发生反应的靶材,如铝、钛等金属靶材在反应溅射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靶中毒现象。
四、应对靶中毒的方法
1. 优化工艺参数
精确控制反应气体的通入量、溅射功率和气压等参数,确保反应气体与靶材的反应处于合理范围内。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方法,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。
2. 选择合适的电源
采用中频电源或射频电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靶中毒现象。中频电源能使靶材在正负极之间交替切换,避免正离子在靶材表面堆积;射频电源则可以让非导电的化合物靶材也能进行溅射镀膜。
3. 使用孪生靶
孪生靶是两个尺寸和形状相同的靶材并排安装,在溅射过程中轮流作为阳极和阴极。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靶材的利用率,减少靶中毒的发生。
4. 定期清洗和维护靶材
定期清洗靶材表面的污染物和反应产物,保持靶材的良好溅射性能,降低靶中毒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