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材料的赛道上,碳化硅(SiC)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“明星选手”,正凭借自身卓越的性能,掀起一场席卷多个领域的技术变革。而8英寸导电型4H-SiC单晶的制备技术突破,更是为这股变革浪潮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一、时代需求催生技术攻坚
随着电动汽车、轨道交通、高压输变电等领域的迅猛发展,对高功率、高频、高温和抗辐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渴望愈发强烈。想象一下,电动汽车需要更高效的功率器件来提升续航里程,轨道交通依赖强大的半导体器件保障稳定运行,高压输变电领域则期望能承受高电压、低损耗的器件来优化输电效率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碳化硅(SiC)脱颖而出。
SiC具备高击穿场强,意味着它能承受更高的电压而不被击穿;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,让电子移动更快,提升器件运行速度;高热导率,能迅速散发工作产生的热量,保障器件稳定;高化学稳定性,使其在复杂环境中也能可靠工作。这些特性让SiC成为制造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理想材料。然而,制造SiC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基础——大尺寸高质量SiC单晶衬底的制备,却困难重重,成为了全球科研人员竞相攻克的难题。
二、披荆斩棘,突破技术难点
(一)8英寸4H-SiC晶体制备的重重挑战
制备8英寸4H-SiC晶体,每一步都充满荆棘。首先是高质量8英寸4H-SiC籽晶的制备,籽晶就如同晶体生长的“种子”,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晶体的生长。大尺寸带来的温度场不均匀问题,就像在晶体生长的“土壤”里制造了温度差异,让晶体生长变得不稳定;成核过程控制也极为关键,稍有不慎,就可能导致晶体生长出现缺陷。
在大尺寸晶体生长体系下,气相物质组分输运效率和演变规律难以捉摸。气相物质就像晶体生长的“养分”,如何让它们高效地输送到晶体生长部位,并且按照预期的规律变化,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此外,大尺寸带来的热应力增大,如同给晶体施加了额外的“压力”,极易导致晶体开裂和缺陷增殖,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。
(二)全球科研力量的角逐与突破
近年来,全球碳化硅领域以6英寸衬底为主流,但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增高,对SiC器件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,这也促使业界将目光聚焦在8英寸SiC衬底上。国际巨头Cree公司在2015年率先展示了8英寸SiC样品,又在2019年完成了首批8英寸SiC衬底样品的制备,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抢占了先机。而国内的科研团队也不甘落后,积极投身到8英寸SiC单晶生长技术的研究中。山东大学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报道了8英寸4H-SiC样品的研制进展,展现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决心。
三、8英寸导电型4H-SiC单晶的生长之路
(一)物理气相传输法扩径,开启晶体生长新征程
科研人员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(PVT)对6英寸4H-SiC籽晶进行扩径,这是一场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细操作。扩径过程中,温度需严格控制在2100至2300℃,这个温度区间犹如晶体生长的“黄金温度带”,既能让原子活跃起来,又能保证晶体生长的稳定性;生长压力则要小于30mbar,为晶体生长营造一个低压环境。
在这个过程中,科研人员通过多次迭代,不断优化工艺参数,就像精心培育一颗幼苗,逐步扩大晶体尺寸。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,最终成功获得了8英寸直径的4H-SiC单晶。这不仅是晶体尺寸的突破,更是对工艺控制精度的一次巨大考验。
(二)衬底加工,赋予晶体实用价值
得到8英寸导电型4H-SiC单晶后,还需要通过标准的半导体加工工艺,将其加工成厚度为520微米的衬底。这一步就像是将一块璞玉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。加工后的衬底颜色均一,通过拉曼光谱测试表明4H-SiC晶型面积比例为100%,这意味着衬底的晶型纯度极高,为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晶体生长过程中,科研人员还巧妙地通入氮气,进行8英寸导电型SiC晶体生长。同时,不断优化温场和流场设计,就像精心调整舞台灯光和气流,让晶体生长的环境更加完美,从而有效控制掺杂均匀性。经过滚圆、磨平面整形等一系列精细操作后,获得了标准直径的8英寸导电型4H-SiC晶锭。再经过切割、研磨、抛光等工序,最终加工出520微米厚度的8英寸导电型4H-SiC衬底。
四、性能卓越,品质经得起考验
(一)微管密度测试,检测晶体生长的“瑕疵”
科研人员使用全自动显微镜对8英寸导电型4H-SiC衬底进行面扫描,就像用放大镜仔细检查衬底的每一个角落,测试微管密度及分布。结果发现,微管主要分布在6英寸以外的扩径区域,不过微管密度小于0.3 cm^-2,这一数值达到了衬底使用要求,意味着衬底在这方面的质量表现出色。
(二)电阻率测试,衡量导电性能的关键
采用非接触式涡流法电阻率测试仪对8英寸导电型4H-SiC衬底的电阻率进行面扫描,这是检测衬底导电性能的重要手段。测试结果显示,电阻率范围为20至23 mΩ·cm,平均值为22 mΩ·cm,电阻率不均匀性小于4%。这表明衬底的导电性能稳定且均匀,能满足各类电子器件对导电性能的严格要求。
(三)结晶质量表征,评估晶体的内在品质
利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对衬底的结晶质量进行表征,沿<1120>直径方向测试5点,就像从不同角度观察衬底的内部结构。结果令人欣喜,衬底中没有小角度晶界缺陷,5点摇摆曲线半峰全宽平均值为32.7″,这充分证明衬底具有良好的结晶质量,为其在高端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五、技术突破,展望未来发展
(一)8英寸4H-SiC衬底的成功制备,意义非凡
通过不懈努力,科研人员成功使用PVT法制备了8英寸导电型4H-SiC单晶,并加工成厚度为520微米的衬底。该衬底微管密度小于0.3 cm^-2,4H-SiC晶型比例为100%,电阻率平均值为22 mΩ·cm,不均匀性小于4%,衬底(004)面高分辨XRD的5点摇摆曲线半峰全宽平均值为32.7″。这些优异的数据表明,衬底具有较高的结晶质量,为大尺寸SiC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(二)持续研究,追求更高品质
尽管在8英寸导电型4H-SiC单晶衬底的制备上取得了显著成果,但科研人员并未满足于此。目前,衬底中位错密度的分布及控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。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进一步提高晶体质量,减少位错密度,就像不断打磨一件艺术品,让它更加完美,以满足更高级别半导体器件的制造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