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菱电机工业SiC芯片技术
时间:2025-01-21 发布人:admin 点击数:0
1200V 级 SiC MOSFET 作为一款能够充分彰显 SiC 优势的器件,在工业与汽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当下,1200V 级 SiC MOSFET 已被众多器件厂商视作主力产品。本文着重介绍三菱电机 1200V 级 SiC MOSFET 的技术开发要点。截至 2024 年,三菱电机已实现第二代平面栅 SiC MOSFET 芯片的量产,并将其与各类模块相配套,成功实现产品化。图 1 展示了第二代平面栅 SiC MOSFET 的 MOS 元胞截面结构及其特性。具体而言,通过运用 n 型离子注入技术(即 JFET 掺杂),对 MOS 元胞 JFET 区的结构进行优化,从而降低了 JFET 区域的电阻。与此同时,相较于以往,该产品缩小了 MOS 元胞的尺寸,通过提升 MOS 沟道密度以及减薄 SiC 衬底等方式,进一步降低电阻。经此一系列改进,如图 2 所示,三菱电机的第二代 SiC MOSFET 与第一代相比,导通电阻降低幅度超过 30%。此外,第二代 SiC MOSFET 用于维持耐压的终端结构采用了 FLR(Field Limiting Ring),并形成了适宜的表面保护膜。目前,三菱电机的第二代 SiC MOSFET 在市场上的多个系统中已广泛应用,这充分验证了其故障率低、性能稳定的特点。基于第二代 SiC MOSFET 的结构,三菱电机正持续进行改良,致力于开发更便于使用的 SiC MOSFET,并推动高性能、高可靠性 SiC 模块的产品化进程。作为耐压 1200V 级 SiC MOSFET 的下一代产品,三菱电机正在大力推进第四代沟槽栅 SiC MOSFET 的研发。另外,三菱电机的第三代 SiC MOSFET 采用了 SBD 嵌入式 MOSFET,将在下一章节详细介绍。图 3 呈现了正在开发的沟槽栅 SiC MOSFET 结构,该结构运用离子注入技术,打造出独特的 MOS 元胞结构。其显著特点在于,在高电场易集中的沟槽底部,实施 p 型离子注入(BPW:bottom p - well)以降低电场强度,同时对沟槽侧壁进行 p 型和 n 型离子注入,确保 BPW 的电位恒定,从而保障开关过程中的稳定工作,并降低电流路径的电阻。如此一来,三菱电机的沟槽栅 SiC MOSFET 得以实现高可靠性、稳定运行以及低导通电阻。图 4 对三菱电机的沟槽栅 SiC MOSFET 和平面栅 SiC MOSFET 的导通电阻进行了对比,不难发现,沟槽栅 MOSFET 的导通电阻大幅降低。在室温条件下,其比导通电阻约为 2mΩ・cm²,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从图 4 还能看出,在高阈值电压时,沟槽栅 SiC MOSFET 导通电阻相较于平面栅降低的比例更为显著。这是因为沟槽栅 SiC MOSFET 的 MOS 沟道形成于与(0001)面垂直的面上,使得 MOS 通道的有效迁移率较大。三菱电机的沟槽栅 MOSFET 在结构上具备离子注入浓度和区域等设计自由度高的特点,因而能够对各种特性进行灵活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