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材料的广阔天地中,碳化硅(SiC)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佼佼者,正凭借其独特优势,在高温、高频、高功率及高压器件领域崭露头角。然而,在SiC晶体生长的征程里,利用物理气相传输(PVT)法生长4H-SiC晶体时,多型夹杂缺陷这只“拦路虎”,严重阻碍了高质量晶体的制备,也成为科研人员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。
一、PVT法生长4H-SiC晶体:挑战重重
(一)研究背景与难点
SiC具备宽的带隙、高的热导率、高的击穿电场和大的电子迁移速率,堪称制作先进器件的理想材料。可当采用PVT法生长4H-SiC单晶衬底时,麻烦接踵而至。由于不同晶型体结构间结晶学相容性良好,形成自由能又极为接近,多型夹杂缺陷频繁出现。这些缺陷就像隐藏在晶体内部的“定时炸弹”,不仅降低晶体结晶质量,还可能诱发微管、位错等其他缺陷,让器件性能大打折扣。在实际晶体生长过程中,实现对这些缺陷的有效调控,成了制备高品质大尺寸SiC单晶衬底的关键挑战。
(二)生长过程剖析
PVT法生长4H-SiC晶体,如同一场精密的化学反应交响乐,主要分为三个步骤。首先是原料的分解与升华,在高温环境下,SiC原料逐渐分解,以气态形式存在;接着是气相组分的传输,这些气态组分在特定的温度、压力和气氛环境中,有序地向籽晶方向传输;最后在籽晶表面沉积与结晶,一点点构筑起4H-SiC晶体的微观结构。但整个过程对温度、压力、气氛等参数要求极高,稍有偏差,就可能导致晶体质量下降。
二、多型夹杂缺陷:深入解析
(一)晶体结构与缺陷产生根源
碳化硅晶体结构由硅和碳原子组成的Si—C正四面体搭建而成,不同晶型的差异,就在于硅碳双原子层沿[0001]方向的堆垛次序不同。常见的3C、2H、4H、6H和15R等晶型,各有其独特的原子排列方式。而多型夹杂缺陷的产生,根源在于碳化硅晶体堆垛层错能较小,不同晶型之间“界限模糊”,再加上生长参数的细微波动,就容易引发晶型转变,出现多型共生的现象。
(二)缺陷抑制策略
生长台阶:在PVT法生长的SiC晶体表面,生长台阶宛如一道道“隐形的防线”,有助于维持单一晶型的成核与发育。台阶之间的平面宽度,更是影响晶型稳定生长的关键因素。合适的平面宽度,能让晶体生长沿着既定的晶型方向稳步推进,减少多型夹杂的风险。
掺杂:氮(N)掺杂和铈(Ce)掺杂,就像给4H-SiC晶型注入了“稳定剂”。研究证实,它们能明显扩大各晶型之间堆垛能差异,让4H-SiC晶型在生长过程中更具优势,稳定生长。
温度与温度梯度:大的轴向温度梯度,是4H-SiC晶型稳定生长的“助推器”。它能加速坩埚底部粉料的分解及升华过程,为晶体生长提供充足的原料,还能引导晶体沿着正确的晶型方向生长。一旦温度梯度过小,不仅粉料分解升华受阻,还会导致各种缺陷丛生。
气相组分Si/C比:在PVT法生长SiC晶体时,因碳化硅高温非一致升华,气相呈富硅态,不同区域Si/C比有差异,靠近生长界面处较低,靠近料面处较高 ,气相Si与石墨坩埚内壁反应以及Si₂C与石墨内壁反应会改变Si/C比,利于4H晶型稳定生长。通过选用特殊原料、预处理粉料、调整温度相关参数、引入掺杂和多孔石墨板等方法提高气相C含量,能抑制多型夹杂,提升晶体结晶质量,像碳包覆碳化硅颗粒粉料和多孔石墨板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籽晶极性:六方晶系的碳化硅晶体沿(0001)晶面切割的晶圆存在C面和Si面,C面自由表面能低,Si面自由表面能高。实验表明,C面利于生长形成焓较高的4H晶型,Si面利于生长形成焓较低的6H晶型,即便籽晶晶型不同也遵循此规律 ,半拼接籽晶实验也证实C面优势,不过会出现含多种晶型的转化过渡层。
三、晶型结构鉴别:各显神通
(一)直接观察法:简单却有局限
利用掺杂型碳化硅晶体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载流子吸收现象,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鉴别晶型,这种方法简单易行,就像通过外观判断果实是否成熟。但它也有明显的短板,不适用于半绝缘型和p型衬底,就像一把钥匙打不开所有的锁。
(二)X射线衍射法:信息丰富但有干扰
X射线衍射技术能获得与晶体结构有关的丰富信息,可特征衍射峰位置有时会重叠,就像嘈杂环境中的声音互相干扰,让人难以准确鉴别多型夹杂。
(三)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法:精准却成本高昂
借助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技术,能直观且准确地看到晶体内部微观结构,鉴别晶型结构。但设备成本高昂,制样要求也高,就像一场奢华的科学盛宴,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轻易举办。
(四)吸收光谱法:简便却有偏差
通过表征碳化硅材料的本征跃迁行为来鉴别晶型结构,制样要求低,对测试设备也无严格要求,操作简单方便。但存在数值偏差问题,就像估算的结果总有一些误差。
(五)拉曼光谱法:无损且高效
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测方法,能较为简便地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和长晶质量。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更是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,可对微小区域的多型夹杂进行精准鉴别,如同给晶体做了一场细致入微的“体检”。
四、未来展望:曙光在前
随着对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,生长参数的持续优化,多型夹杂缺陷有望被有效抑制甚至消除,获得单一晶型的4H-SiC衬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而电阻法碳化硅晶体生长装置及工艺,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“新星”,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晶体开裂、边缘多晶以及表面多型等棘手问题,还将为8英寸碳化硅晶体产业化按下“加速键”,推动碳化硅晶体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,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